大自然是神圣的,厚重的,大自然是有生命的。位于努魯爾虎山脈朝陽境內第一高峰---大青山,山腳下的朝陽縣西五家子鄉新地村就是大自然生命里的一塊風物寶地。
新地村是個小小的村落,它沒有外界的繁華與喧鬧,只是安靜地矗立在大自然里,流走在光陰流年里。在歲月的深情注視下,村落厚重行走1500多個春夏秋冬,一路歷史塵埃,一路風華絕代。村落用它的絕世風景和歷史遺跡展示了它獨特的風采,所見之處,處處顯見山風水韻,生動而美艷;所感之事,事事寫滿歷史風骨,濃重而滄桑。2018年12月,新地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大青山 劉春麗攝
傳統村落 盧彥力攝
新地村代表性民居 盧彥力攝
石壩田 盧彥力攝
這里,處處寫滿神秘
悠悠千古事,漠漠村落情。當記憶劃過歷史的天空,世事千回百轉,流年山高水長。在深邃綿延的時光隧道里,天地同游,星海相望。神秘的村落,滿滿的回憶,濃濃的展望?;驖饣虻?,或悲或喜,雖都已成為歷史,但終可以留存。
村落造型神秘。新地村坐落在大青山腳下,依山而建,三面環山,背風向陽,村落前面被田地包圍,1500多年前就有人選擇這個地理位置優越、資源豐富的地方建家立業。古村落整體形似一把太師椅,從遠處看又形似一只簸箕。村落主要是以自然山體為主,村落里有一條貫穿南北與外界相連的主干道,北側還有一條東西走向的主干道,其他道路主要是根據地勢和村莊順勢修建。
村落傳說神秘。相傳隋唐時期,草莽英雄楊振子看中了大青山的易守難攻之勢,跋山涉水到此占山為王,在山上選擇三面環山、地勢平緩、背風溫暖、視野開闊的地方建立王城、山城、驛站,村落由此不斷發展壯大。到了元代的時候,統治者實行高壓政策,凡是反抗其統治的地區便實施屠城,因此,最早在此居住的居民到元朝的時候幾乎所剩無幾。據有關史料記載,好多年之后,大約清朝中后期的時候,王氏先祖從山東來到此處,選擇在這處依山傍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建立家園,利用當地特有的豐富資源開墾荒地,養殖牛羊,還將其中的一條溝取名叫撒牛溝,大概其是放牧牛羊的溝這個意思吧。在村落,王氏先祖利用當地的石材建造房屋,利用當地的資源發展家族,至今已有300余年。
隨著時代的變遷,村落內逐漸增加孫姓、徐姓家族,和王姓家族一起成為村落三大家族,發展至今一共有60余戶、近300百姓。有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的《鐵溝門孫氏同宗族譜》記載了三大家族之一---孫姓家族從山東搬遷至此十二代族人在各個時期發展變遷的全部歷史,是研究人文歷史不可缺少的要素。
1500年的厚重行走,300余年的風雨兼程。這村落第宅,這家族傳說,這同宗族譜,于時光的荒野里,必將站立成一段段村落歷史的標本。
這里,處處寫滿古樸
走進古村落,可以看到,其街道巷路、院落格局、建筑風格,古風古韻,至純至樸。幾處老宅櫛風沐雨卻保存完好,村容村貌完美和諧,具有獨特的古村韻味,以及古樸的文化底蘊。
村落里,建筑與自然相契而立,遠山和近水相映成輝。戶連著戶,屋搭著屋,青磚、黛瓦、舊墻、老屋,布局緊湊而典雅,風格淡雅而古樸。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村落逐漸集聚了神祠、民居、磨坊、古井等代表性場所,逐漸發展成為完整的村落。代表性的建筑---村落民居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其中傳統建筑占比52%。村落的傳統建筑分為三類,一類建筑(重點保護建筑、地方特色建筑,具有典型歷史建筑風貌,以囤頂屋面、木梁、石頭墻體、青磚墻面為主要特征。建筑層數一層。);二類建筑(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經修繕能夠體現地方特色,與環境相協調建筑,具有一定歷史建筑風貌,以囤頂屋面、木梁、紅磚墻體為主要特征。建筑層數一層。);三類建筑(新建現代建筑,新建筑與村落整體風格相協調,采用新型建筑建造技術,對傳統建筑形式加以改進,用石材、木材、紅磚等與錯落相協調的材質。建筑層數一層。)
在村落,一座座建筑代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著人們對風調雨順的祈愿,每一座建筑都是百姓智慧的結晶。祈求美好的同時,先人們還用特殊的形式將“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勤儉能持家”的古訓刻留在朝夕相處的老屋里,時刻提醒后人要傳承古訓,秉承精神。
村落的古樸還在于建筑的精雕細琢。村落中心有一座仿古建筑,屋頂形式為囤頂,采用土坯、木頭、磚石的混合結構,后覆石棉瓦水泥面加固。房屋采用木質的梁、柱、檁子等結構,檁子上鋪設楸木房笆,屋頂的外部椽子用水泥和木頭做成。門窗設計仿古,古色古香,頗有遠代風韻。仿古建筑里“住”著一盤碾子,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了。碾子見證了村落百姓每一個精耕細作的日子,由此被視為“保護文物”,被當地百姓“請”進房里居住,以免風吹日曬。碾子由長約70厘米、直徑約60厘米的圓柱形碾砣子(也稱碾砣或碾磙子)和承載它的直徑約170厘米的青石碾盤構成。灑滿歲月風塵的碾盤上,遼西知名作家袁先生寬聲大嗓、亮頂醉笑、圍腿酣坐,讓時空下的村落寫滿了現實與古樸。斜肩處,一抹青綠延窗而翠,生動而嫵媚,擦亮了歲月的天空。
晨陽初起,紅日霞光里,村落顯得更加古樸而神秘。遠處的古井,靜靜地矗立在那里,仿佛訴說著歲月的變遷,也見證著這方熱土上勤勞善良的百姓對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和希望。
這里,處處寫滿夢幻
歷史硝煙彌漫,村落在歷史的風塵中漸隱漸顯,時光隨著歷史云煙淡定走過。歷史的沉淀,凸顯了村落獨有的氣息:夢幻安然,不喧不鬧。
“宿雨朝來歇,空山秋氣清?!币灰辜氂?,秋意綿綿。初秋雨后,虔心拜訪新地村。一時間,村落就在我手邊的溝壑幾許里,就在我身后的草木深深里,就在我腳下的溪流淙淙里。
村落里,好多人都出去務工了,把村落留給歷史,留給時間,留給記憶,留給居家的人們。雨后清晨,村落一片安然,溪水輕輕流淌,稼穡悄悄成熟,四野寂靜無聲。剛下過雨,街路掛滿了水珠,抬眼處,濕濘的小路、斷壁的老屋、參天的古木、現代的建筑,流淌的小溪,淳樸的村民都在安然中靜默成道道風景。路口處,王家大哥趕著羊群經過,長鞭一甩,幾聲咿咿啊啊,清脆的亮嗓,讓夢幻的村落顯得更加靜謐、悠長。后面,一紅衣村婦牽著一條純色干凈的小羊,搖擺在左右,幾聲輕輕的“咩咩”,讓這個秋日的早晨除了靜謐自然,還多了點夢幻的味道。街路上雨意濃濃,雨水呵護過的村落,似乎沒有一絲雜質。枝葉傾心又清新,雨滴滑落的地方,處處充滿安然與夢幻。枝椏縫隙里,透著干凈溫暖的晨陽,給人以律動,以希望,以蓬勃向上的力量。
王家院子里的一棵大樹,枝葉蓬勃得像一把大傘。樹下一方形石桌、幾個圓形石凳,三五老人圍桌而坐,有的鎖目凝思下棋,有的不生言語觀陣。老人都端著一個大的瓷茶缸子,茶缸子的茶釉厚厚一層,像極了老人滄桑的膚色,刻著歲月不居的印痕。
石桌和凳子都是石制材料,多年來,它們就那樣安然地站在風雨中,見證著村落的春夏秋冬,任時空交錯,光影重疊。沒人記得住石制桌凳的年齡,也無從考察,只有村落一茬又一茬的老人是這石制桌凳的???。光臨過石制桌凳的老人從不喧鬧,他們和歲月一樣,安然而執著地前行。歲月讓他們手中、腳下、眼里都寫滿了故事,舉手投足抬眼都好像在和人們娓娓述說:那是100年的石橋、那是200年的古樹、那是300年的老房……他們對于那村落的鄉鄰、風物和故事,就像熟悉自己的手掌紋絡一樣,如數家珍般道出一串串夢幻來。
初秋之美令人癡醉,滿村風景令人沉迷。
初秋的清晨,我的心,不惹塵埃,純凈如水,所行所看所愿都醉在這無塵夢幻的村落里了。一條河穿過樹林彎彎曲曲流向遠方,明鏡一樣的水面在陽光的映射下波光點點。秋光重重疊疊,秋意濃濃淡淡。于是,村落就在我的行走中了,就在我的呼吸中了,就在我的仰望中了。
這里,處處寫滿風情
作為歷史見證,村落永遠深存于人們的記憶中。幾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無異于是一部部歷史教材,給人啟迪,讓人尋味。而歷史遺留下來的民俗文化如遠古走來的使節,華麗的長袍上星光燦爛,五彩繽紛,風情萬種,成為了遠古盤亙在民間的夙愿和歡樂。
民俗孕育了文化,承載了鄉愁。
黃河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朝陽社火(民間秧歌)中的一種,是古代兵家布下的一種易守難攻的陣法,因其陣像九曲十八彎的黃河而得名。黃河陣是燈火的舞臺,這個舞臺延續數百年,燈火照亮了民俗文化長廊。百姓用多姿多彩的燈火把積攢在骨子里的、對生活的美好祈盼一點點釋放出來,像白砂糖一樣在人們的視覺感官及情緒中化開。黃河陣說是一種娛樂,其實更是百姓用這種方式在做一次更深遠的精神旅行。在通往秋天的路上,祈盼收獲,分享歡樂。
每年正月十六,村落都會盛擺黃河陣。黃河陣有“跑黃河”“轉九曲”“九曲黃河陣”“九曲黃河燈”各種說法,每一種說法都蘊藏著福、祿、壽、喜、富、安、康、祥、順等諸多瑞氣。黃河陣屬于村落腳踏黃土的百姓,只有他們,才能深刻了解黃河陣帶給人們的希望和快樂;只有他們,才能闡釋民俗文化的根系和精髓;只有他們,才能體味民俗文化的深厚和風情。
能展示村落風情的除了黃河陣,還有傳統秧歌、傳統婚禮、傳統吃會等民俗。傳統秧歌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百姓在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跳舞,漸漸就形成了秧歌。傳統婚禮沿襲古代傳統禮節,熱鬧非凡,光是新娘下轎就得過好幾個“關口”:紅毯鋪地,燃放鞭炮,有兩名婦女攙扶新娘邁火盆,寓意“紅紅火火”;進屋過馬鞍,寓意“馬到成功”;上床踩腳糕,寓意“步步登高”;坐床上吃餃子“坐?!?,寓意“多子多?!?。傳統吃會是在每年農歷七月十四,村民自發組織,全村男女老少一起聚餐,祈禱風調雨順,全村人和睦相處。
人丁興旺、五谷豐盈是村落最大的夙愿,燈火村莊、繁盛家園是村落最大的希冀。在黃河陣里走起來,在秧歌群里扭起來,在婚禮現場熱起來……各種民俗文化讓村落的人們行走有力,日子安穩。這是一種顏色,純潔而多彩;這是一種風情,絢麗又繽紛。風情的民俗、風情的日子、風情的村落。晨陽下,我清晰地看見不遠處那一片片谷子黃和一片片高粱紅。
這里,處處寫滿誘惑
這是一個多彩的村落,這是一個旖旎的村落,這是一個誘惑的村落。走進村落,你就走近了無窮的景色;走進村落,你就走近了無盡的誘惑。而村落宜人的風景、厚重的底蘊、絕妙的美食成了村落一道道獨特的亮麗風景和誘惑串燒。
村落步步是景,處處如畫,時時充滿醉人的誘惑。
景色的誘惑。村落最美的景色應該是在大青山。大青山是努魯兒虎山的主峰,海拔1153.7米,沿途山脊總程約50公里,途中景點約20公里,大多數景點集中在東側山脊上,是朝陽境內最高的山峰,也因此有著“朝陽小西藏”的美譽。這里山勢陡峭,森林茂盛,溪水長流,動植物種類繁多,奇峰、怪石、清泉、飛瀑、山澗、巨樹、香花構成了一幅幅天然水墨畫卷。這里有紫丁香花、冬青花等奇花在風中婀娜挺立;這里有杏樹、柞樹等古樹在溪邊馨然搖曳;這里有古城、跑馬場等遺跡在山巒慢慢傾訴。大青山海拔最高處叫望海樓,據說從望海樓極目東望能夠看得見渤海。但究竟有沒有人看見,自然無人知曉。大青山上花開萬朵,樹種豐富,有的古樹已有幾百年的樹齡,日月侵蝕,它們或挺立或俯臥,在山間無言地訴說著歷史。
古跡的誘惑。在大青山最高峰上,有隋唐時期的草莽英雄楊振子占山為王建立的古城遺址。隨著歲月流逝,古城大部分雖已經淹沒在時空里,但現在仍能看到南城北城的城墻、點將臺、校馬場等遺址,還能看到殘留的城墻瓦片以及平整地勢而壘建的臺地等。將軍石位于大青山山脊處,經過大自然的雕琢,石塊形似昂首挺立的將軍,傲視群雄,意氣風發,因此得名,觀賞價值較高。舂米臼是在整塊石頭上鑿出的一個直徑20厘米的圓坑,是古時山上尼姑搗碎米粒使用的器皿。天然浴盆是石塊在常年的水流沖刷下形成的天然石坑,形似一個浴盆。如今,許多古跡隨著歷史的煙塵被淹沒了,但那些千古的傳說讓大青山愈加深邃。
美食的誘惑。數百年來,村落風味美食被傳承下來,并保留至今,成了村落又一張響亮的名片。村落水草豐美,羊只都是自然放養,肉質鮮美,遠近聞名。羊肉是當地百姓熱愛的一種美食,可烹炸炒涮,吃肉喝湯,怎么地都是一道絕佳美味。每逢春節前夕,村落戶戶都蒸年糕,寓意年年高發。年糕以黃米和豇豆做原料,年糕軟糯香甜,老少咸宜,是村落標志性的美食。村落盛產豆子,磨豆腐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每到春節前夕,百姓家家都推磨做豆腐,預示福到農家。
多彩又極具誘惑力的村落,萬木欣榮,馥郁芬芳。流水聲聲里,“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天然和純美定格在村落的每一個角落。
村落很老,它有著厚重的歷史記憶,它知古斷今,延續傳承,每個窗欞似乎都在訴說遠古的故事;村落很新,在新時代里,傳統村落與現代鄉村建設相得益彰,每所民居似乎都在聆聽未來的聲音。但無論怎樣,那日復一日的光陰深處,還是村落永遠不熄的世代煙火。村落百姓在新舊交替中守得住寂寞,記得住鄉愁。
村落是一步步厚重行走過來的,村落的街石可以作證,一塊塊街石拼接、傳遞、無限前行;村落是一步步厚重行走過來的,村落的溪水可以作證,一汩汩溪水流淌、綿延、激揚奮進。
風從東邊來,心歸原處去。村落在時間的縫隙里,一面傳承著文化的基因,一面鮮活著文化的血脈。
一條河流,有一條河流的韻味;一座山脈,有一座山脈的風骨;一個村落,有一個村落的行走詩行。(劉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