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三家子蒙古族鄉孫國權家庭
人心向暖,世間如虹,在凌源市三家子蒙古族鄉,正如孫國權、劉迎春夫婦倆,讓我們看到了人間美好,夫婦倆熱衷于慈善事業、樂于助人,為人忠厚仁義,他們更是村里年輕一輩爭先學習的楷模。
孫國權,男,漢族,現齡61歲,憑著一腔對鄉土的熱愛、一種堅韌不撥的精神,十幾年如一日地以仁義立身,經夫婦倆資助的貧困學生,有的已經參加工作,有的是大學在讀,還有的正在讀小學、初中,經他們救助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更是不計其數。
這夫婦倆難道是“大款”么?非也,他們既不是大戶,更不是大款,只是一對靠辛苦賺錢的普通人。起初,丈夫孫國權在三家子街頭租一處四五十平方米的門市,做打字復印和婚禮錄像工作維持生計,妻子劉迎春是一名小學教師,在校及退休后從沒謀取私利,更不占集體的一點小便宜,處處為人師表,對人熱情大方,有禮相助,積極維護社會公益。夫婦倆一向節儉,靠自己的教師工資和復印部的中等收入,一起承載家庭、生活的重壓。供女兒和兒子讀完大學后,就開始把節衣縮食省下來的錢,轉手用于社會救助。作為丈夫,孫國權愛護妻子,與妻子相互關心,互相扶持,夫妻感情融洽,從不為小事爭吵;作為父親,他以身作則,夫妻倆注重對兒女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孩子節儉、謙遜、自強的良好品質,教育他們獨立自主、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為了使子女能夠更加健康地成長,夫婦倆潔身自愛,提高自身素質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為兩個子女做出榜樣。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物質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擺闊氣,從不浪費,提倡節約,精打細算,用之有度。經常教育兒女一菜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在她們的教育下,她的孩子衣著樸實大方,從不大手大腳亂花錢,養成了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習慣。但就在2010年,由于長期勞累過度和營養不良,丈夫孫國權患上了腦血栓,半個身子不能動彈,本來已經捉襟見肘的這一家,因為疾病,更是雪上加霜。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孫國權一家還是以一顆平和的心態積極面對人生,從不怨天尤人,從不向命運低頭,夫妻二人更是互相理解、尊重、關心、支持,同舟共濟。就在凌源市中心醫院治療一段時間,休養三個月后,孫國權又堅強地站了起來,不顧家人的反對,拖著不太靈便的身體,重新回到門市繼續工作。夫妻二人用堅毅共同戰勝了生活的挑戰,用他們的真摯聯手走出了生活的低谷,腳踏實地、勤勤奮懇。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心懷感激的孫國權夫婦還是不忘回報社會,服務社會,生活雖然貧困,但慈善的情懷、愛心和沖動還是一樣在夫婦二人的心中跳躍。
搭起貧困學生成才路
孫國權及妻子劉迎春熱心于公益事業,自2012年起,夫婦倆開始資助貧困學生,主動和學生幫困結對。三家子蒙古族鄉青山村馮立鵬同學,因父母都患有疾病,生活困難,曾一度產生輟學打工補貼家用的消極想法,劉迎春同志聽說后,同丈夫一起到這名學生家中,找他談心,鼓勵他好好學習,不能自暴自棄。從那時起,他(她)就主動承擔起了這位同學的學雜費用,直到考上大學;老宮杖子村,低保戶張松福夫婦倆雙雙患有類風濕和股骨頭壞死毛病,不能從事任何體力勞動,家中有兩個女兒,張美慧和張美棋,兩個孩子學習非常用功,孫國權夫婦得知后毫不猶豫開始每月資助他們三百元伙食費,現在小美慧己大學在讀。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為困難學生捐贈助學款達六萬多元,孫國權夫婦很欣慰的希望資助過的孩子們畢業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來回饋社會.他們可以自覺傳承下來,并將此不斷發揚光大。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人文素養
2013年,在女兒的幫助下,老孫在三家子村街面上重新租了一處三層樓門市房,一樓用于辦公,二樓住宿,三樓做教室,用于開辦家庭課堂,請“大愛無疆”志愿服務隊的老師們講論語、講傳統文化,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播正能量。劉迎春老師退休后,組織這樣的活動越來越多,自2019年新冠疫情開始,為避免傳播疫情,其間的活動都避開人流高峰和節假日,寓教于樂的活動很受當地人歡迎,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參與其中,受教育面達到50%,三千多人受益。一時間,妻賢子孝的良好風氣在三家子鄉逐漸形成,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贊佩。大家以“孝”為榮,促進五十多個家庭穩定和睦,挽救了23名失足青年。劉迎春以傳統文化為抓手,以養成教育為途徑,以德育活動為載體,引導廣大青少年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挖掘和尋求熠熠生輝的精神瑰寶,從而繼承和發揚傳統的美德、良好的風范、昂揚的氣概、堅韌的意志、頑強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良好風貌。一個人可以照亮一條路,一群人可以溫暖一座城,正在他們身上涌現出來。
以仁義立身,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孫國權夫婦倆以仁義立身,名義從不是虛有其表,而是多年言行實踐造就。雖然家庭不富裕,但只要親朋好友、鄰居有事說一聲,他們盡其所能幫助,他深知人在困難時的難處,所以現如今哪個村組有需要幫助的事情幾乎都會出現孫國權同志步履蹣跚的身影。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夫婦倆為孤寡老人送米面等生活用品達70多戶,逢年過節還不忘到附近的養老院和空巢老人家中去慰問。夫妻倆向老人伸出了熱情的雙手,讓他們感覺到人間有真情,人間有真愛,感覺到社會的溫暖。夫妻二人更是與鄰居和睦相處,幫助他們排憂解難,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只要自己能辦到的便盡力去辦,從不推諉?!熬庸咸锊患{履,李下不整冠?!弊鋈艘稣司?,夫婦二人正是這樣的人,讓人敬佩,讓人敬仰更讓人值得學習的君子。
孫國權劉迎春夫婦,只是眾多普通家庭中的一分子,他們沒有豪言壯語,不圖名不圖利只圖心安,默默地做著認為自己該做的事,他們只是希望,盡自己所能,為鄉親們做點實實在在的事。孫國權常說:“我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對社會盡一份自己的責任,我可以做個窮人,也可以做個富人,這些都不重要,也不會影響到我的人生,但我必須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做后輩的楷模,哪怕我的身影微不足道,也足以讓我的人生充滿光彩?!彼?她)正是一個充滿仁義和感恩的人,更是一個有著大愛無界崇高品格的家庭,孫國權一家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家庭,更是延伸到社會和親朋鄰里。全家人積極地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在扶危濟困、慈善捐款、弘揚傳統文化中更是不甘落后,每次都盡力解囊。這正是我們身邊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的典型,更是構建我們和諧社會的脊梁。